以色列的历史学者尤瓦尔.赫拉利在《人类简史》中写道,“工业革命的核心,其实是能源转换的革命”。改开四十多年以来,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全球最全的工业体系,经济增长速度也令世界惊叹,但与此同时,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一的碳排放大国,而未来四十年,我们在减排上也面临重大挑战——2030年达峰,2060年碳中和。
什么是“碳中和”,为什么中国要发展“碳中和”,“碳中和”背后的中国能源大三角是怎么运作的,相信看完这期文章,你会有个更加系统的认识。

什么是“碳中和”?为什么要“碳中和”?
第一个问题,何为“碳中和”?
其实这个名词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,最早被提出 是在1997年,2006年时被《新牛津美国字典》评为年度词汇。字面意思:“碳”就是二氧化碳,“中和”也就是正负相抵,说白了就是让人类生产活动排出的二氧化碳,和植树造林、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的二氧化碳数量 达到平衡,最终实现实现“零碳排放”。
想要平衡,无非就是两点,一是不排放或者减少碳排放。二是将已排放的碳消灭掉。
传统发电、制造、交通都会制造大量“碳”,甚至我们自认为环保的科技互联网都是“排碳巨兽”,这就造成了温室效应等气候灾难,为了应对这个问题,全球有志之士联合起来开了三个大会,对应的诞生了针对气候问题的三个国际法律文本,1992年的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、1997年的《京都议定书》,以及2015年的《巴黎协定》,约定什么时候碳排放量达到最高值(即碳达峰),什么时候能达到零碳状态(即碳中和)。
全球还推出了两个控制碳排放量的政策:
一是交碳税,如果你的企业想排放更多的碳,那么就需要交更多的钱,很多国家对于进口产品中碳排量高的产品还会收碳税;
二是设立碳交易所,规定好每个行业或者每家企业的碳排放量之后,不够用的就得向新能源企业去购买碳排放量,特斯拉、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收入中,已经有很大一块是出售碳排放量权利带来的利润。

碳中和最大的的难点在于,它和我们现在的生活、生产方式相悖,想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碳中和,以目前的技术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
起初干这事的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,中国却于2020年9月令人意外地承诺,将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,承诺当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GDP的比重,要比2005年下降65%以上,到2060年则实现碳净零排放,即碳中和。